ERP知识库
如何结算实际制造成本?
传统成本会计制度的问题
- 在近代制造业的微观成本运算的缺陷。
- 传统成本会计的产品成本扭曲现象。
- 传统成本会计的全部吸纳标准成本法无法处理闲置产能的状况。
准确与精确:6.7345281 若 6 or .7 就已是不对的数据,那… .5281有何意义? Robert S. Kaplan & Robin Cooper :COST & EFFECT (1998)
近代成本会计的进化
- 1990年代(美国)Robert S. Kaplan 推动 ABC 作业基础成本法
- 1960年代德国采行 GPK(Grenzplankostenrechnung)边际成本法
- 2003年(美国)开始推行资源销耗会计
p.s.1980年代德国就出现以GPK为原则基础的RCA的成本会计制度
Paul Sharman:最大的问题在于 ABC太过于复杂,并且难与IT系统整合。 一般评论:认为ABC作业基础成本制比较强调作业面(Activity View), 而 GPK 则着重于资源面(Resource View)
ABC 作业成本制
传统成本会计制度的问题
数据整理 |
|
成本设置 |
|
成本设置 会计科目成本设置(ABC)
设置制品投产过程所发生的人工成本、固定制造费用、变动制造费用对应的会计科目分摊基础:
(会计部门→工作中心)分摊。
1、资源动因
指资源被各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,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因素,是把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的基本依据。例如:电费,若是因为制品投产的机器工时越长,成本越大,这时候分摊的方式就可以选择资源动因中的机器工时。
2、标准分摊
指周期性耗用的成本金额很固定,被分摊基准亦来自于投产中使用有形的员工人数、楼板面积、机器台数…,这些数据可以很清楚被计算的出来。例如:租金费用,就可依工作中心所占用的楼板面积,来当成分摊基准。
提升制造成本精确度
营销作业与生管作业的信息沟通 |
|
制品生产进度的监控与制程(工作中心)生产负荷的状况 |
|
企业营运作业流程的控制、稽核与决策信息 |
实际成本操作步骤
生产成本月分摊-案例说明1
会计科目成本设置作业 - 工与费对应的固定制造费用二个科目。
生产成本月分摊-案例说明2
【加载本月待分摊数据】系统处理步骤
- 财务模块抓出的金额→会计科目+部门别。
- 会计科目+部门别的金额→统计出部门别的人工成本、固定/变动制造费用。
- 自制入仓/移转单→抓出各工作中心 生产投入及产出的机器/人工工时、数量、重量。
- 工作中心 生产投入及产出的机器/人工工时、数量、重量→统计出各部门生产工时、数量、重量。
- 会计科目+部门别金额→细摊成会科+工作中心金额→各作中心工与费(会计科目设置的资源动因)。
- 抓出工作中心的正常产能、工时,再算出固定制造费用那些会计科目,去实摊固定制造费用金额。
固定制造费用摊至工作中心数据验算
C1-制造1课各制品合计固定制造费用
生产成本月分摊第三步:
运行【成本计算】按钮,系统会自动由尾阶物料做库存月加权成本计算,并自动更新上一阶有使用到本物料之入库单的材料总成本,再递归回算各阶之半成品、成品之材料成本及对应之入库单。
- 没有入仓移转单的产品,系统会以库存月加权的计算公式,这里会将途程库存考量进来,去计算生成平均单价,之后将成本写入入库单用料明细里的领料成本。
- “月加权成本”的公式:期初库存量 x 上月平均成本+“物料成本总成本+人工成本总成本+固定制造费用总成本+变动制造费用总成本+托工费用总成本”+本月份有影响成本之其他单据总成本 (入库量-退修量+期初库存) +本月份有影响成本之其他单据数量。
☑ 说明C这个制品做成本计算过程:
制品平均成本数据验算